- 孩子要學習的就是在有情緒當下, 教他覺察然後走到高路'
- 父母在標記小孩時(e.g. 懶, 慢吞吞...), 其實是父母在低路, 逞口舌之快
- 要改善親子互動關係真的很難, 因為小孩也有習慣了, 習慣父母先前在低路時的行為.
- 我們常常用"對關係的恐懼"(e.g. 爸爸不愛你了; 媽媽不愛你了; 媽媽自己回家, 你自己留下來.)來處理小孩的情緒&行為. >> 不可以呦
- 當另一伴會讓自己沒情緒, 只要對方好. 其實要請另一伴回頭想想"當我自己再怎麼做也沒用"這種信念是怎麼來的.
- 親子關係的修復三步驟
- 先整理關係 : 父母先自我照顧回到高路, 接著調節孩子情緒
- 了解孩子做錯事的"需要"
- 請孩子承擔後果 : 這裡的後果, 指的是"當下"的事件, 不是父母自己想像"以後"的類似事件
- 當父母在管教孩子時, 常會說"以後你...., 我是為你好...", 其實是父母自己的想要&需要, 這並非是孩子需要的.
- 人會抱怨某些事, 其實是過往學習來的僵化情緒反應
- 親子之間的典型衝突
- 大人容易活在"過去"&"未來"
- 小孩只活在"當下"
- 父母管教小孩的難處之一, 是因為父母孩提時期的遺憾
- 親子的陪伴, 最重要的是情緒的陪伴, 而不是時間&空間的陪伴
- 依附關係四大點PACE
- P : Play
- A : Accepted
- C : Curiosity
- E : Empathy
- 為何需要管教小孩
- 保護 : 過與不及
- 教導控制力
- 外化 : 父母大多使用恐嚇&打罵&脅迫的手段
- 內控 : 幫孩子整理情緒 & 想法, 然後讓他知道每個選擇的後果
- 教他社會化 : 界線 & 尊重
- 挫折耐受度
- 如何管教 ? 運用父母的影響力協助上述四大點, 而非掌控小孩
- Quote
- 我們是人不是神, 沒有100分的父母. 親子有爭吵, 沒關係. 要記得修復, 不要"肇事逃逸"
- 山不轉路轉
- 盡人事, 聽天命
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
父母成長課IV
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
下水餃囉~ 有趣有益的引導遊戲
感謝Rene & Justina帶來這個有趣又有啟發性的遊戲, 小弟在此辜且取個名字"下水餃".
1. 道具 - 每位學員需要以下材料
1.1 白色A4紙
1.2 淺紅, 淺綠各一的A5 or B5紙(紙質需重於A4紙, e.g. 海報紙, 書面紙)
1.3 粗的簽字筆, 方便辨視用
2. 步驟
2.1 請學員寫下目前遇到的難題(為了引導過程有所聚焦和搭配工作坊主題, 當天的題目是"和老闆相處最大的問題")在A4紙上, 要匿名喔.
2.2 引導學員以問題難度的大小, 將A4揉捏成團
2.3 請所有學員將問題紙團, 丟往同一個空曠的區域 - 下水餃囉
2.4 請所有學員任意撿取不是自己的紙團
2.5 根據A4紙上的問題, 在紅色紙上寫下你的解決方法
2.6 A4為水餃皮, 紅色紙當作內餡, 再包成紙團
2.7 再下一次水餃
2.8 請所有學員再任意撿取紙團
2.9 根據A4紙上的問題, 在綠色紙上寫下你的解決方法
2.10 A4為水餃皮, 紅色 & 綠色紙當作內餡, 再包成紙團
2.11 再下一次水餃
2.12 請所有學員在一堆水餃(紙團)中找回自己的水餃(紙團 -> 問題).
2.13 看紅&綠色的答案卡, 並思考前兩次其他學員給的解決方法
2.14 請各組學員反思這個過程(任何tool都可, .e.g ORID)
部分遊戲的影片, 請參閱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braham.chien/videos/1321735007839524/
3. 梗
3.1 一開始只有一張A4紙很輕, 後來加了一張又一張的答案卡 >> 愈來愈重, 解決方法簡單有效, 好過滿漢全席.
3.2 一開始的填上的問題是沒顏色(neutral), 解決方法是有顏色的(specific & experience)
3.3 大家撿 & 回答問題是random, equal的, 這個場域對學員來說是安全場域, 可以發揮創意 & 安心回答問題.
3.4 問題是匿名的, 直到最後一步要找回自己的問題時, 學員們會互相吆喝著"這是xx問題來認領"之類的. 這個隱喻是, 問題是客觀存在的.
3.5(小弟個人看法) 在幫問題找解決方法時, 你用多大的心力. 到最後你拿到別人給你的解決方法, 你也會認為這是有用心過的解決方法.
1. 道具 - 每位學員需要以下材料
1.1 白色A4紙
1.2 淺紅, 淺綠各一的A5 or B5紙(紙質需重於A4紙, e.g. 海報紙, 書面紙)
1.3 粗的簽字筆, 方便辨視用
2. 步驟
2.1 請學員寫下目前遇到的難題(為了引導過程有所聚焦和搭配工作坊主題, 當天的題目是"和老闆相處最大的問題")在A4紙上, 要匿名喔.
2.2 引導學員以問題難度的大小, 將A4揉捏成團
2.3 請所有學員將問題紙團, 丟往同一個空曠的區域 - 下水餃囉
2.4 請所有學員任意撿取不是自己的紙團
2.5 根據A4紙上的問題, 在紅色紙上寫下你的解決方法
2.6 A4為水餃皮, 紅色紙當作內餡, 再包成紙團
2.7 再下一次水餃
2.8 請所有學員再任意撿取紙團
2.9 根據A4紙上的問題, 在綠色紙上寫下你的解決方法
2.10 A4為水餃皮, 紅色 & 綠色紙當作內餡, 再包成紙團
2.11 再下一次水餃
2.12 請所有學員在一堆水餃(紙團)中找回自己的水餃(紙團 -> 問題).
2.13 看紅&綠色的答案卡, 並思考前兩次其他學員給的解決方法
2.14 請各組學員反思這個過程(任何tool都可, .e.g ORID)
部分遊戲的影片, 請參閱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braham.chien/videos/1321735007839524/
3. 梗
3.1 一開始只有一張A4紙很輕, 後來加了一張又一張的答案卡 >> 愈來愈重, 解決方法簡單有效, 好過滿漢全席.
3.2 一開始的填上的問題是沒顏色(neutral), 解決方法是有顏色的(specific & experience)
3.3 大家撿 & 回答問題是random, equal的, 這個場域對學員來說是安全場域, 可以發揮創意 & 安心回答問題.
3.4 問題是匿名的, 直到最後一步要找回自己的問題時, 學員們會互相吆喝著"這是xx問題來認領"之類的. 這個隱喻是, 問題是客觀存在的.
3.5(小弟個人看法) 在幫問題找解決方法時, 你用多大的心力. 到最後你拿到別人給你的解決方法, 你也會認為這是有用心過的解決方法.
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
看不見的大象 Elephant in the Room
IAF月會:房間裡的大象
引導師先在場域貼滿大象,參與者都有看到但都沒和其他人談及這些大象。引導師以此破題,帶領大家直接感受何謂"看不見的大象"。
所謂看不見的大象就是組織或團體,大家都知道可是都不說或不願提及的事物。最常見的"看不見的大象"的例子之一,就是企業文化。
接下來帶領大家破冰,請伙伴兩人一組互相訪談,再幫對方畫出自畫像。全體伙伴將對方自畫像貼到牆上,大家一起找出自畫像的伙伴是誰並寫上名字。我的伙伴聽到我的工作範圍,要橫跨好幾個時區,就霸氣的畫上太陽&月亮(有日有夜?還是沒日沒夜-_-#)。
組織或團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隻以上的大象(核心問題)和多到數不清的螞蟻(表面的現象),身為引導師在帶領工作坊協助團隊解決問題時,如果團隊都在解決數不清的螞蟻,引導師勢必要面臨要不要把大象放出來(Is it necessary to show where the elephant is ?),以下有四個層面的問題,要先思考:
(接下來將參與者分成四組,請大家腦子激盪,貢獻意見想法,再輪流上台分享。)
1. 為什麼要放大象出來?WHY
如果真要放出大象,就要避免大象抓狂瘋狂踩踏,傷害團隊,也影響引導師本身的職涯(避竟是業主付錢請你引導團隊解決問題)。因此營造安全的場域(build/create a safety environment/atmosphere)是必要的設計。安全場域有以下特性:依據大象的噸位(XDDD)和當時情境,
- Creative
- Appreciative
- Neutral
- Equal
- Solution
(伙伴們分成四組,思考各個特性的兩個問題
1. 為什麼_對建立安全環境是重要的?WHY is _ so important to build safety environment?
2. 你曾用過什麼工具、流程、方法幫你創造_ ?WHAT are tools/processes you ever create_ ?
再輪流上台和大家分享)
Creative -
Appreciative -
Neutral & Equal -
有些相似的意味,就一起討論。
Solution -
最後,引導師加碼帶領大家玩個非常有趣又有意義的遊戲。梗很多,引導師自己也說,已經帶領好幾次這樣的遊戲,都非常有效。(聽說)遊戲名稱是Snowball,小弟我參考網路資源後,發現還是不太相同。
今天IAF月會非常特別,是由兩位引導師搭配連袂帶領大家。過程之中感受到引導師們的熱情和積極分享她們在IAF年會的學習。
最後來個歡樂的團體照囉 !Happy Ending !
Credit To : Rene, Justina, Yves & Abe
後記:這次月會莫名連莊兩次,上台分享小組腦子激盪的成果。
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
[我讀我分享] 符合法規規範下的敏捷開發方法 Scaling Agile Methods to Regulated Environments
1. 持續治理(Continuous compliance)
2. 活的可追溯性(Living traceability), Requirement -> Story -> Task -> Sub-task -> Design document -> Source code -> Code review & validate Design document -> Unit Test -> Build -> Rework & Bug-fixed -> Functional & system testing -> Production code, 這整條鞭都可以有"履歷"可以追溯到源頭.
3. 風險管理第一(Risk prioritize toon)
4. 程式碼審核(Code Review), 也要審核重要的文件 in Confluence
5. 樣版文件(Document Template), 為維持最低限度必要的文件, 文件格式必須要維持一致
Source :
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
Reinventing Organizations
"You can image running a company just like riding a bike. We know exactly where we go. Will you calculate angles you need to adjust and make up a plan and you just follow it ? No. Instead, we put all of our conscious and concentrate it and every alerts, constantly adjust. That's how organization should operate."
訂閱:
文章 (Atom)